构建智能化居家养老新模式 接地气 破困局
发布时间:2016-03-18 14:06:00 来源:微信 阅读次数:8270
2015年全国老年人口超过2.15亿,空巢或独居老人达到1亿,独居老人数量呈爆发性增长,预计203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4.18亿,我国将面临养老服务需求剧增与养老服务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形势比其他国家更为严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冯平指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必然选择。但当前社区养老的发展受到服务供需不匹配、资源难整合、管理效率低等问题的制约,探索智能化养老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冯平
变革传统模式——探索社会化居家养老体系
在发达国家,提供养老服务的有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托老所和志愿者等,社区也有以基本生活照料为主的免费上门护理员和低收费的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之间还可以互助养老。总体情况是机构养老占少数,居家养老占到80%。与之相比,我国社会福利不足、也没有充足的志愿者,但低收费的基础养老服务百姓是可以接受的。故土难离是中国人的理念,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的需求是既能住着自家房子,又能得到相应照顾的“温饱型养老”。
今年全国两会,有代表建议政府为老人提供“伸手够得着”的服务。例如,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南里社区九成都是居家老人,虽然没有老年服务中心,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协会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具体做法是:助理员每天去看望老人,需要送餐的可按时送到家中;与社区签约的卫生中心每周上门为老人进行体检等医疗服务。该社区党委书记认为,根据多年的实践,完善的社区照料完全可以解决居家养老问题。
这些是对老人居家生活照料的很好探索,但仍需政府的强力推动,需要形成社会化的居家养老体系。因此,要创造条件使养老服务与社区管理紧密结合,在制度建设上明确赋予社区为老人服务的职权,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在不改变老人居住场所的前提下,由社区卫生中心提供医疗支持乃至家庭医生和家庭病床服务;由机构提供保洁、洗衣、维修、送餐、应急等基础性上门服务。
应用高新技术——建立智能化居家养老模式
2014年,民政部下发通知,在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等全国7家养老机构内开展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试点。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国务院有关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技术进步带来的智能化养老为居家养老提供了便利。要应用高新技术,依托社区建立“居家养老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正在试点一种带双向视频功能,包括医疗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内容的“互联网+”智能居家养老新模式。通过互动平台使社区管理者及服务机构可以高效地、网络化地管理护理人员和可视化地向居家老人提供上门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可向老人提供远程双向视频问诊及健康咨询服务;急救中心可以向老人提供视频呼救和就近安排急救车上门抢救;子女可以用手机远程关注老人;老人可以和儿孙双向视频交流;可以在家观看健康讲座,欣赏经典怀旧文艺节目,了解政府惠民政策以及社区内的大事小情,同一社区老人之间还可以展开互动,居家不寂寞,有养、有乐、有为,被老人认同是人性化、“接地气”的养老方式。
督促网络运营商提高网速至承诺供给的标称值。同时,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委组织相关专家和各省市分管养老工作负责人,调研考察北京市“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汇总意见和建议,完善该方案,形成指导意见。此外,在全国若干城市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试点,进一步验证和优化,根据各省市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若干个标准方案,形成居家养老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便于选择、施工、维护、监督审计以及推广和经验交流。政府还应建立常设机构,负责“互联网+”居家养老推广实施,包括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工程建设资金、招标专业公司施工等方面的工作。在监督管理方面,政府部门监管“互联网+”居家养老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及社区培训,并给予财政扶持。地方政府可根据财力定向补贴孤寡、贫困、高龄老人的“互联网+居家养老”系统使用费,实现养老服务的社会共享。
返回 》